周勇墓旅游攻略-周勇墓必玩景点

QQ爱
周勇墓

周勇墓位于义乌市江东街道樊村鸡鸣山义乌市工商学院丹桂园6号楼边上,时代为宋,类别为古墓葬。文物价值:宋抚州刺史周勇之墓。保护范围:以周勇墓墓心为圆心,1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周勇墓墓心为圆心,保护范围外延2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1997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周勇墓,周勇墓简介,周勇墓-金华市义乌市周勇墓

烈士墓周围景点 烈士墓在哪里?

1. 烈士墓在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中国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下诏,战死的士兵赐棺木一口下葬。之后历代王朝在政权稳定时基本都能实行这一点,当然普及的面有多大无法确定,但是基本都是在战场上找地点就地安葬。直到近代仍然如此,解放后才开始整理之前各地的烈士墓,将其中一部分迁葬,并对能找到的部分墓地进行了休整,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只能就地做修理。

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哪里

宋·葛长庚《卜算子 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云散雨初晴,蝉噪林逾静。古寺敲钟暮掩门,灯映琉璃影。浩气镇长存,昨梦还重省。独倚阑干啸一声,毛发萧萧冷。

宋·张继先《沁园春》:真一长存,太虚同体,妙门自开。既混元初判,两仪布景,复还根本,全籍灵台。浩气冲开,谷神滋化,渐觉神光空际来。幽绝处,听龙吟虎啸,蓦地风雷。奇哉。妙道难猜。鲜点化、愚迷成大材。试与君说破,分明状似,蚌含渊月,秋兔怀胎。壮志男儿,当年高士,莫把身心惹世埃。功成后,任身居紫府,名列仙阶。

近现代·黄松鹤《与莲英淑贞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浩气长存耸石门,当年血铸此山尊。中原鹿死谁家手,南海鹃啼古帝魂。白骨黄花都不见,春风秋月自无言。我来劫后犹兵火,兴废何人负国恩。

近现代·张鳦生《颂宝山姚子青全营殉城》:血洒宝山牛斗昏,惟求浩气得长存。举营终与城同碎,铁骨梅花是国魂。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

唐 牟融 《谢惠剑》诗:“浩气中心发,雄风两腋生。”

唐·白居易《秋斋》:晨起秋斋冷,萧条称病容。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阮籍谋身拙,嵇康向事慵。生涯别有处,浩气在心胸。

唐·沈佺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周王甲子旦,汉后德阳宫。洒瑞天庭里,惊春御苑中。氛氲生浩气,飒杳舞回风。宸藻光盈尺,赓歌乐岁丰。

魏晋·陆机《齐讴行》:营丘负海曲。沃野爽且平。洪川控河济。崇山入高冥。东被姑尤侧。南界聊摄城。海物错万类。陆产尚千名。孟诸吞楚梦。百二侔秦京。惟师恢东表。桓后定周倾。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盈。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行行将复去。长存非所营。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唐·韦应物《送仓部萧员外院长存》:襆被蹉跎老江国,情人邂逅此相逢。不随鸳鹭朝天去,遥想蓬莱台阁重。

唐·张祜《首阳行》:首阳山下路,孤竹节长存。为问无心草,如何庇本根。

《水浒 传》第七二回:“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

《明史·杨继盛传》:“临刑赋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群力何难制毒龙?”

《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公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3. 烈士墓位置

上海有12个烈士陵园

上海烈士陵园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路2887号 。1992年上海市委将漕溪路上海烈士陵园并入龙华烈士陵园。上海县辖区的烈士陵园有高桥烈士陵园、宝山烈士陵园、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松江区烈士陵园、金山区革命烈士陵园、南汇区烈士陵园、奉贤区烈士陵园、青浦西(东)乡革命烈士陵园、崇明县烈士馆、川沙烈士陵园、闵行区烈士陵园。

4. 烈士陵墓在哪里

宁死不屈、众志成城、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坚强不屈、豪情壮志、荡气回肠、前仆后继、彪炳史册、万古流芳、永垂青史、浩气长存、

5. 哪里有烈士墓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城市——河北省邯郸市陵园路中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王克勤等200多名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

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陵园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 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该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晋冀鲁豫四省的英雄们,目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时会有来自四个省份的人前来祭拜。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从1937年冬开始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边区合并,有着11年光辉战斗的历史。

在此安葬着副参谋长左权、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我国金融事业奠基者)、《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筑先等烈士。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与人们印象中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相比,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气氛多了几分祥和:没有围墙阻挡,开放式的陵园中有不少市民在成荫的绿树间纳凉、散步,老人们扇着蒲扇聊天,孩子在父母身边嬉戏,陵园似公园一般融入了城市生活。在眼前幸福和乐的场景中回想血与火岁月中无数英烈的壮举,让人格外动容!

6. 烈士墓碑在哪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

7. 烈士墓在哪里

长35㎝宽25㎝高22㎝。根据相关规定:公墓墓地、穴位和骨灰存放格位不得预售、转让、传销和炒买炒卖。埋葬骨灰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1.5平方米;

8. 最近的烈士陵墓在哪里

田家炳是客家人,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田家炳葬在革命烈士公墓八宝山。

9. 云南娃娃兵烈士墓在哪里

第九名:精绝古城

危险指数:6.5

整体难度直线上升,也更加致命和危险。主要的怪物包括沙漠行军蚁、精绝黑蛇、尸香魔芋等。最大的威胁来自尸香魔芋,它会让人产生幻觉。尸香魔芋的幻觉是让人感觉几乎无解,逼真的幻觉让人发疯,自相残杀。老胡在这中了鬼洞诅咒,在精绝古城里,扎格拉玛山的山腹中,隐藏着来自虚数空间的漆黑的诅咒:所有看见虚数空间者,都会成为蛇神的祭品,在四十岁后,被吸干血液里的铁质,于痛苦中死去。

第八名:西夏黑水城

危险指数:7.0

鹧鸪哨伤心之地,了尘大师命陨于此。黑水城的难点:难以寻找的位置,过于简单的布局,两块杀伤力巨大的腐玉。《龙岭迷窟》最为还原原著的片段之一,增加了深渊台和大砍刀墓道机关。因为托马斯点燃火把,激活了喜欢吞噬有温度物体的黑烟。如果被其包围� ��极难逃出去。

第七名:龙岭迷窟

危险指数:7.5

这个墓最大的难点是悬魂梯和变异蜘蛛,电视剧增加了水银棺、浑天仪和围棋这些机关,从整体上来讲,危险指数其实还没有黑水城高。但从难度上来说,光是悬魂梯和围棋阵就秒杀黑水城,更别说原著中的幽灵墓。

第六名:百眼窟

危险指数:7.8

这座墓的难点在于,特殊的地理--焚风;通灵且不合常理的怪物--黄皮子;以及无法描述的超自然现象。百眼窟是鲜卑人的圣地,是和嘎仙洞相对应的死亡之地,后来元教势大,占据了这里,作为了祭祀黄大仙的一处宝地,用来坑蒙拐骗。再后来元教溃散,就荒废了。

第五名:瓶山元墓

危险指数:8.0

瓶山的难点在于:以瓶山六妖白狸,白猿,六翅蜈蚣,黑琵琶,巨蟒,湘西尸王和数不胜数的毒虫以及元代不封不树的葬制,几乎让团队全军覆没。瓶山古墓是唯一没有摸金校尉参与的古墓,因为元人不按常理出牌,摸金校尉拿瓶山元墓束手无策。只能用土办法,挖和炸。虽然搬山卸岭最终把瓶山元墓的宝贝给捞了出来,但是损失也是相当惨重,可以说是踩着同伴尸体取得的胜利。

第四名:南海归墟

危险指数:8.5

这个墓的难点和恐惧来自于各种见过的以及没见过的海洋生物,在海上胡八一的分金定穴都不好使了,雪莉杨学的一点“搬山填海术”的皮毛倒是派上了用场,另外得亏摸金小队请了阮黑、古猜和多玲,不然他们肯定是有去无回。

第三名:地仙村古墓

危险指数:9.0

这个墓的最大难点是九死惊陵甲、尸仙、棺材虫、还有一个分不清敌友的孙教授。由于观山太保对摸金校尉极其了解,所以设计的种种机关都是专门针对摸金校尉的。水火不侵、刀锯无用的尸仙;层层围困的棺材山;猛烈犀利的九死惊陵甲;蜂拥而至,啃光一切的棺材虫。另外还有个心怀鬼胎的孙教授,整个冒险过程都充斥在阴谋诡谲的气氛之中。

第二名:昆仑神宫

危险指数:9.5

这个墓的难点和恐惧来自于黑凶之皮,食罪巴鲁,雪弥勒,白狼王的狼群,冰火切换的达普鬼虫,白胡老鱼斑纹蛟,灭灯娃娃地观音、黑蛇王以及蛇群等等。这一部是鬼吹灯中破除红斑鬼眼诅咒的最后一部,也是墓葬阵容最为壮观的一部。最大看点是古格王朝九层妖楼2.0,1.0的九层妖塔在《精绝古城》中出现过了,当然还有最为著名的影子恶罗海城地下祭坛。

第一名:献王墓

危险指数:9.8

献王墓也是绝大多数粉丝认为难度系数最高的一座古墓,直接让陈玉楼一行人近乎团灭,从而直接导致卸岭一派土崩瓦解。这个墓的难点和恐惧来自于丛林毒蚊、丛林暗影蝙蝠、恶罗花、树蜥、死漂、罗刹、水彘蜂、蟁蚊、痋蟒、红背巨蟾蜍、痋人、蜮蜋长虫、赤冥冤魂、霍氏不死虫、青磷巨蟒、刀齿蝰鱼、赤衣、闪婆、痋婴、巨石像等等。

而且其本身是克制四大盗墓门派的:摸金发丘的风水秘术受 制于虫谷的气候和磁场无法使用;搬山道人的搬山卸岭术,用的是自然相克变化之法,虫谷里一堆人造物;卸岭力士...卸岭魁首陈玉楼带着一帮伙计几乎全军覆

10. 烈士墓是什么

烈士陵园要比烈士墓的级别高,是专业修建给烈士的埋骨地,一般是战死的烈士级别高一点,死的原因更高大上一点,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烈士陵园是为了后人纪念牺牲的先烈而设置的一种设施。烈士纪念设施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为纪念烈士专门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纪念塔祠、纪念塑像、烈士骨灰堂、烈士墓等设施。

一周一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

地理位置:商代大型墓葬,位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新干县

年代:约为公元前12 世纪

发掘年代:1989 年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赣江流域地区,丘陵起伏,水网密布,是片适宜于人类生存繁衍的肥壤沃土。数千年前,勤劳勇敢的商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这一地区的新干县(旧名新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便已建县,已有2200 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繁荣鼎盛的古代文明。

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笼罩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1989 年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被取土修护赣江大堤的农民意外发现。后经专业人员科学发掘,是一处属于吴城青铜文化的商代中晚期大型墓葬。在近40 平方米的墓室中,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 件,其中铜器475 件、玉器754 件、陶器139 件。

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数量之多、类别繁多、器形复杂、年代早晚跨度达数百年、造型之美、铸工之精,为我国南方地区所少见。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5 类。

礼器种类最多,仅作为礼器的鼎就有方鼎、圆鼎、扁足鼎、鬲鼎4 类共38 件,器类齐全,铸造精工,纹样富丽,造型奇巧,在礼器中,扁足鼎尤为多见,鼎耳上都饰立虎,扁足作浮雕状的夔形,个别还有扁足作鱼形的,甚为奇特,在中原地方难以见到;

乐器有大铙等,大铙,是商代南方特有的器种,纹饰彼此不同,有的饰有云纹,有的饰有联珠纹,更有的饰勾连雷纹,这种饰纹实属难见。铙、镈等大型乐器都是同类器中时代最早的。

相对于礼器和乐器,兵器的特色就更多了。兵器有胄、钺、戈、戟、矛、长刀、短剑、镞等;而用器则包含杖首、炭箕、厨刀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工具和农具以及还有若干装饰用件。戈有方内、曲内两大类,其中曲内的,内作无角兽首形,显示利齿;长刀形状狭长,前端勾卷,背上有插入口内的片状环,颇似山西石楼等地的出土品;戟为浑铸,以直援的戈与长刀合为一体,与周初的勾戟类似而不同;矛的类型也较多,有的口部有伸出的系环;兵器中的短剑尤其值得重视。这种短剑的剑身下端平直,有短茎,比西南地区出土的早期柳叶形剑和周初的柳叶形剑更近于东周流行的剑形制。这种短剑的发现,有可能为东周剑的起源提供新的线索。

除此之外,大洋洲商墓中有一些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器物,如象征兵刑权力的大钺。还有瓒,前部形如粗矮的觚,后有长柄,多为举行隆重的礼节时所用。有人据此推测,墓主应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大洋洲商墓的青铜器多成组成套,有的器种有若干件,例如夔形足的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 多件。与鼎配合使用的匕,也有多件,重叠放置。有的器种有几种形制,如工具中有形状、尺寸都有差异的钻,有平刃、斜刃的刻刀。农具中的犁和臿,也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配置的成套器物,显然各有特殊的用途。

虎纹是这批青铜器装饰的一大特色,鼎耳上多饰一卧虎,兽面纹作虎头形,曲内戈弯曲的内部也多作虎头形,伏鸟双尾虎形神器,更是让人觉得虎是当地人们所信仰的神物。

虎的造型有写实性圆雕全形卧虎,有略加变形的圆雕虎形足,还有抽象的局部虎首。青铜虎最大者伏鸟双尾青铜虎,通长53.5 厘米,重6.2 千克,可谓虎之王者。虎立体圆铸,内空无底,四腿扑伏于地,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垂卷。其形象奇异神灵,双目圆凸,口张露齿,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呈静伏蹲立欲纵之势。在其身上透露出了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则藏匿着一种诡谲、仙逸的神气,虎的神性表现到极致。

大洋洲青铜器运用虎之形象集大成者为扁足圆鼎,不少扁足鼎的扁足均采用虎形,这些足的虎形基本相同,只是腹面纹饰稍有差别。虎耳虎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如此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可能这里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根据出土器物具有的殷商文化及土著文化特征,专家认为,这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既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浸润,具有明显的中原商文化因素;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应为当地的土著居民所铸造。特别是青铜兵器和工具所表现的地域性尤为明显,证明鄱阳湖、赣江流域早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原地区较早发展起来的青铜冶铸技术尚未影响到此的时候,这里就产生了早期的冶金术,制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随着中原地区商代中、晚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中原地区的先进铸铜技术也传入南方,而最先受其影响的是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则更多地保留自身的传统式样。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远在3000 多年前,以吴城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江西堪称“长江中游古代青铜王国”,是青铜时代相对独立于中原殷商青铜文化之外的又一重要文化中心。这批在当地铸造的青铜器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吴城青铜文化的内涵,为人们进一步探讨赣江流域吴城文化的分布、性质、面貌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江西商代先民已掌握了高度发达的铜矿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新干商代青铜器群的发现,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是我国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被评为我国“七五”期间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研究揭开新的篇章,也为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揭示出众多的奥秘。

精品荟萃:

立鹿四足青铜甗

通高105 厘米

重78 .5 公斤

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最大的连体青铜器,也是商代唯一一件四足青铜甗,器物庞大,气魄雄伟。甑鬲连体,相接处有箅托一周。甑盘口,呈台阶状,圆唇宽沿,大方形立耳,植于盘口上,深斜腹。鬲分档较高,四足中空,足上部呈袋状,下为圆柱形,足底外鼓。双耳外侧环饰燕尾纹,耳上各立一幼鹿,口沿外侧饰斜角式目纹一周,甑腹上部饰四组上下界以连珠纹的环柱角兽面纹,以细棱作鼻,圆角方形乳钉凸目,展体,尾上卷,背脊上饰刀羽状纹,三组兽面纹之间以勾戟状凸扉棱为界,下腹部素面;鬲通体饰四组浮雕式牛角兽面纹。

卧虎耳青铜大方鼎

通高97 厘米

重49 公斤

形体高大,铸工精、纹饰美,同时期的大方鼎国内也只有几件。斜折沿、方唇,口沿之上立微外侈的圆拱形外槽式立耳,槽内有一道凸弦纹状加强筋,耳上各卧一虎,腹呈仰斗状,平底;柱足中空,与腹部相通,上粗下细,近足根处微鼓。鼎腹外壁除中间部位素面外,两侧边和下部饰排状乳钉纹,两侧边各饰一组省体兽面纹。

伏鸟双尾青铜虎

通长53 .5 厘米

通高25 .5 厘米

体宽13.0 厘米

重6 .2 公斤

形似虎尊而又腹底不连,立体圆铸,内空,张口,前露獠牙,凸目粗眉,双竖耳,面目狰狞,后垂双尾,尾巴上翘,背部伏一短尾小鸟,尖喙圆睛,昂首瞻顾。整个虎形躯体庞大,是青铜虎中体量最大者,可谓虎之王者。怒目狰狞,虎视眈眈,四足屈蹲,作半卧欲起式,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虎的威武形象。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至。它是文物之奇珍,民族之瑰宝。

双面人形青铜神器

通高53 厘米

面宽14.5 ×22.0 厘米

銎径4.5 ×5.0 厘米

管径6.0 厘米

作中空的扁平形双面人首形,中空扁体,两面对称。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额宽,顶圆,边直,颌方。眼眶窝凹,双面均有内空的圆凸目,眼球突出,内开大孔。竖耳上尖,肥鼻,鼻梁修长,翼肥蒜状,两孔较小。嘴张齿露,中牙铲形,侧牙钩卷。上竖方管,顶上圆管插羽冠,下接圆銎,下部方銎安装木柄,旁安二耳,顶插双角。管銎相通。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暗寓着其贯通天地之功能。商代巫风盛炽。巫师的职责乃贯通天地,上天见神,使神降地。此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幅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其半人半神的形象与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相符。

神人兽面形玉饰

呈黄绿色,玉质莹润,琢磨光滑,作戴着平顶卷角高羽冠的神人兽面形象。正面中段琢出浅浮雕的神人兽面像,下额圆弧;整个兽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神人像,梭形眼,卷云眉,宽鼻梁,蒜头鼻;下半部分为兽面,长方形阔口,嘴角各露一对獠牙。

活环屈蹲侧身玉羽人

最富土著民族传统特色

通高11 .5 厘米

背脊厚1.4 厘米

三环通长4.6 厘米

叶腊石质,呈棕红色,色泽匀润,无瑕疵。通体作侧身蹲坐式。头顶高冠,冠作鸟形,鸟尾以掏雕法琢出3 个相连的链环。臣字目,粗横眉,半环耳。嘴巴呈高勾,并内卷成喙状,几与下颌相连。双臂拳曲于胸前,臂、肩高耸,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双腿弯曲成蹲坐式。腰、背两侧有竖列鳞片纹,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鳞片纹外侧雕有羽翼。玉人出土时涂有朱砂,可能是在某种礼仪场合使用的神器。

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凭借专用的掏雕工具将羽人后面多余的玉料掏出了形状,大小、粗细几乎同一,又灵活自如,没有丝毫缝隙的三个环环相扣的活链。套环与羽人系一整块璞料圆雕而成,工艺高超。活链不仅利于佩挂,而且小料巧作大器。它包涵羽化登仙,勾通神灵的思想。

兽面纹青铜胄

兽面纹青铜温鼎

商代通高27

口部长21.4

口部宽18

足高8 厘米

重4.5 千克

1989 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 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便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

兽面纹虎耳扁形虎足方鼎

商代通高39.5 厘米

口横28.7 厘米

口纵24.2 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斜折沿,盘口,方唇,双环状立耳,耳上各卧一虎。长方形腹,直壁下收。圆柱足中空。口沿饰一周燕尾纹,腹壁四面满布纹饰:四周边均饰连珠纹,中饰兽面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以凸扉棱为鼻,中层以细棱为鼻,下层低鼻。足饰外卷角兽面纹,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纹。整个器物纹饰华丽。此鼎先铸腹壁的四条镂空扉棱,再与鼎腹铸接。耳顶的虎形附件后铸,是鼎腹成形后铸接于鼎耳的。扉棱从接榫处浇注,鼎腹从足端倒立浇铸。扉棱对开分型,由2 块对称的泥范组成铸型。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 块侧范、1 块底范和1 块腹芯组成铸型。腹芯自带鼎耳内芯,并与足内芯合为一体。鼎底部可见4 块铜芯撑,芯撑较大,以带花纹的旧铜片做成。整个器物铸工精致。

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

通高44.5厘米

重13.1千克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通高44.5 厘米,重13.1 千克。其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兽面纹高扉棱鼻,乳丁突出,尾上卷。耳外侧二条展体龙纹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静卧状,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该器虎头硕大,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耸出;扁足虎形,口嘴张开,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内侧四肢较为形象,背上和尾部变形,头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饰雷纹,尾布鳞片。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该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该地区可能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兽面纹羊首青铜罍

通高60.5 厘米

重35.5 千克

此罍铸工精致,气魄宏大,腹部高浮雕兽面纹,肩部四组兽面纹,间置高浮雕羊首,突出于肩外。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突目,扉棱长鼻,螺旋状的凸鼻孔。腹部四组高浮雕兽面纹,曲折角、宽鼻棱、双圆目和分解肢体。青铜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飨场合。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

通高28 厘米

口径7.3 厘米

器形别致,上圆颈,中方腹,下圈足。两侧肩钮连系扁平半环形提梁。腹立面横置长方形,截面正方,方形空槽穿通各面中央,水平面呈“十”形。全器满饰纹:口沿下共目夔纹;颈部二层兽面纹;肩部环柱角兽面纹;方腹以槽口为中,分为内外二层,槽口上下的内外四层皆以正中轴分布兽面纹,两侧的内外分布纵向四条共目夔纹。提梁表面层层鳞片,两端高浮凸兽首朝上,双角内卷,圆目特突,张口露出三角形齿,如衔咬宽扁提梁。一条“S ”形蟠蛇连系盖和钮,蛇头口咬一环,环中孔洞以插销(残失)与盖连结。蛇尾勾于提梁的环系。矮圈足镂出花纹。方卣不仅纹饰纤细精美,而且器形特别,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坐于热水之中,腹的槽孔扩大了冷酒与热水接触的面积,酒温提高加速。热水烫酒饮之舒适、酣畅。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专用水热温酒器。

蝉纹玉琮

通高7 厘米

射高0.5 厘米

一端射径8.3 厘米, 射壁厚0.7-1 厘米

另一端射径8.1 厘米, 射壁厚0.8-1.1 厘米

磷铝石质, 质地不纯, 含有灰白色石英, 灰黄色, 有紫色和黄褐色斑点, 玻璃光泽, 不透明。外方内圆, 上小下大, 两端面平, 有不甚明显的短射。器体四角凸起形成对称的长方弧面, 弧面的上下饰有浮雕式蝉纹, 上下蝉尾相对。蝉为大头圆眼、翼宽尾窄的弧状, 琢工较粗, 有的眼睛几乎分辨不清。器身中间一个浅横凹槽将方弧面和整个琮体分为上下两节, 铊轮切割痕迹明显。中部横截面抹角微呈方形, 上下两端各饰阴线三周, 且都是最外一周较深, 另两周较浅。中间一个浅横凹槽和四角的横凹槽相平齐, 宽度相等, 在浅横凹槽的上下各饰阴线两周。孔壁打磨光滑, 器体抛光。

大洋洲共出土玉琮2 件。与良渚文化的玉琮相比, 大洋洲出土玉琮已明显趋于衰弱, 无论是出土数量, 还足制作工艺都发生了变化。在江西丰城、德安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 也有零星玉琮出土, 丰城市采集的一件多节式玉琮, 无论足造型, 还是简体兽面纹的构图, 都与扛苏寺墩、草鞋山等地良渚文化多节式玉琮相近。大洋洲玉琮, 是本地新石器时代玉琮传统的延续。

嵌红铜云纹青铜钺

高36.5 厘米

肩宽26.7 厘米

刃宽36.3 厘米

肩厚1 厘米

重11.4 千克

1989 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

身厚体重,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镂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口周一圈鱼形几何纹。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饰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在红铜衬托之下白亮的青铜纹饰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华美和贵重之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仪仗氛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

其他器物欣赏

曾国藩墓地第四代周姓守墓人:农民起家,吃曾家的饭,就要守好墓!

曾国藩相信大家都熟悉,他是晚清的重臣,1811年出生的曾国藩,主张万事节俭,这一思想给清王朝带去了非常大的影响。

曾国藩做的最让人敬佩的事情就是镇压天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他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得那时候即将垮台的清朝重新奠定了清朝的地位。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成功全部都归功在他的勤劳和他的努力,没有靠任何人的帮助,但是在曾国藩的家乡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国藩是靠曾祖竞希公的坟墓的风水好,才让自己发家的。

说是曾经是风水师对曾家说过这里的风水很好,你们要是想大富大贵,就一定要保住这块宝地。因此,曾家买下了这块土地。

据乡亲们说的,曾祖竞希公的坟地上有灵气,于是之后他的子孙必会文武发达。曾竞希的孙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在43岁时终于成为了曾氏家族里第一个秀才,在经过17次考试之后才成功的,在这之后的50年里,曾家就陆续出现了曾国藩、曾广钧两个进士,之后的很多曾氏子弟是不是成为举人、就是成为秀才,数量多达20余人。

不过这个风水说,是很不靠谱的说法,这时候有人说了,当初曾国藩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的时候,凭借的就是曾竞希“金鸡啄白米”的墓地风水。

一八七二年三月二十日,曾国藩逝世。在这之后两个月,家人将其棺材护送到长沙,在坪塘金盆岭安葬。

对于曾国藩的墓也是个风水极好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民间有种说法。

某天,曾国藩到了金盆岭,站在墓地的方位向周围张望,看到的群山是呈U形的,环绕着伏龙山,前面还有座山峰,就是跟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情况是一样的,看来是块风水宝地。

曾国藩死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后人需要在这里守墓三年的时间。期满后,曾家后人便把守墓的工作交给了当地一位周姓农夫。

周姓农夫是个老实本分的人,非常的勤劳,真的是完全尽了守墓的责任,那时候的周家人还规定说,五官不全的人、放牧的人、乞丐、还有动物一律不可以进入墓地。

时至今日,周家第四代守墓人周新民都已经六十几岁了,但是他仍是曾国藩墓地的“守墓人”。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生的8起盗墓事件,但是周新民记录的事件却有30多起,之后的文物部门还专门速度对曾国藩墓地的结构做了勘察,惊讶地发现,除了外部的部分损毁,棺材却是完好无损的。

周新民说:“周家世代竭尽全力守候曾国藩墓,在墓园的护栏上,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了下来,一遍一遍的给过路人讲风水故事。要是曾家来的时候,我们会好生接待,既然周家吃的是曾家的饭,就得把人家的事办好。”

周家受的曾家的情就是20亩地,和亩地周围的几座柴山、油茶林,还为周家修建了一栋10多间房子的砖木房,周家后人会世世代代的守墓来报答他们,这是两个家庭互相的恩情。

精彩内容